[本書由崔竹如錄製]從《轉山》到《走河》,見證一個作家驚人的成熟與飽滿。二零零八年謝旺霖的處女作《轉山》出版,臺灣旋即刮起「流浪風潮」鼓舞年輕人紛紛踏上追尋自我的路上,十年間銷售十萬冊。
之後他耗費八年時間,完成了《走河》一書。從大河出海口上溯源頭,謝旺霖寫盡旅途中的試探、尋徑、前進、孤獨、執著、荒謬與驚險:恆河全長2510公里,他以步行的方式,從河下游、河中游,終至溯源至4205公尺的恆河上游。一則則沿河遭遇的故事,有如上演印度版的《怪奇物語》:謝旺霖筆下的印度眾生,即使只有匆匆的一面之緣,各個面貌清晰卻心思難測,究竟此人是死要錢的騙子或是真正的朋友?謎底未揭曉前,誰都無法看透,無形中也牽動著讀者觀看時的好奇心。
另外,比起西藏行,他在印度似乎經常受到來自人的干擾,想求「耳根清淨」抑不可得,他也寫活了某些印度人逮住機會就死纏爛打、糾纏不清的韌性與黏功。
走過恆河,那些看見與看不見的,都讓視野變得不同:承載了生老病死、感動與悲傷,看盡了貧苦富貴,真實虛妄的恆河,關注了印度的眾生後,他也找回最單純的自己,體悟到:但願,但願流水能將這葉碎身的菩提,帶往我曾經行過的每一個地方。走向大海,或回歸到那始終仰望的天際上。 |